红色家风故事 | 张福林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人民网 发布时间:2024-07-12 11:01
字号: 下载 打印 收藏

最后一次党费。

在解放全中国的战场上,他是一挺机枪打退敌人18次进攻的钢铁战士;进军西藏的路上,他是响应毛主席号召,一面进军一面修路的筑路英雄。他将26岁的年轻生命献给了川藏公路,他用青春诠释了一个共产党人的价值准则,用生命谱写了一曲伟大的乐章。他以身殉职后,中央军委追任他为“模范共产党员”,并给他记一等功;中央交通部、西南军区授予他“筑路英雄”光荣称号。他就是张福林。

张福林1926年生于河南省扶沟县大李庄乡林宋村。1948年8月,张福林光荣参军入伍,先后参加了淮海战役、太原战役等。

1951年,张福林参加修筑川藏公路。在海拔5000多米的雀儿山施工地段,他不顾高山严寒、缺氧和身体严重贫血,坚持带领全班学习爆破技术,连续作业,提高标准工效25倍,节约大量炸药,加快了工程进度。12月10日,张福林检查炮眼时,一块巨石滚下来,砸在了他的右腿和腰上。

在他负伤以后,连队指导员安排进行抢救,在给他打针的时候,他坚持不让,他说:“我已经不能为国家服务了,为国家节省一支针!”临死之前,又艰难地从衣服兜里掏出来旧币,再交最后一次党费。

红色家风代代传。

张福林的伟大,得益于党的培养,也源于家庭的熏陶。他的母亲薛桂芳作为扶沟城关北街妇联主任,1947年3月16日,在执行地下党组织交办的一项秘密任务时,被国民党兵发现后杀害,献出了年仅35岁的生命。

从薛桂芳烈士到张福林烈士,他们的精神一直是子孙后代为革命而奋斗的动力。张福林牺牲后,弟弟张福立投笔从戎,毫不迟疑地接过了哥哥手中的镐头,参军入伍,战斗在张福林献身的地方。在西藏军区工作的36年中,张福立牢记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好家风,从一名普通的士兵、班长、排长,一步步成长为共和国的少将。

“我奶奶牺牲以后,我爷爷受我奶奶的影响,专门把我大伯送到部队参加革命。当时我爷爷就说,前仆后继,大儿子牺牲了,二儿子要继续参加革命。”张福林烈士的侄子、现在郑州市公安局工作的张铁岭介绍说:“平时工作生活父母都要求我们艰苦朴素,要为人忠厚老实。我姊妹四个都继承了我大伯的遗志,学校毕业以后,都光荣参军,分别在西藏、成都、重庆当过兵。只要有时间,每年我都会专门带领我的儿女到我大伯的雀儿山烈士墓前进行悼念,让我的儿女也继承我大伯的遗志,发扬这种优良传统。”

从薛桂芳烈士,到张福林烈士,再到张福立将军及其四个子女,70年时空流转,变幻的是沧海桑田,不变的是红色基因。理想信念的火种、优良的革命传统正在这个家庭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弘扬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路”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正是这个家庭永远的家风传承。

红色基因是共产党人的生命密码,蕴含着我们党的信仰、宗旨和追求,永不过时。张福林生命的翅膀,折断在险峻的川藏路上,而那条梦想之路却在不断延伸。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只有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家风,从红色基因中汲取不竭的精神原动力,才能为我们的伟大事业积攒能量,才能使我们的党、我们的民族永葆青春。

标签:
关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