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家风故事|刘述刚:磨砺自强 清廉如钢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六安好家风 发布时间:2023-11-20 10:05
字号: 下载 打印 收藏

刘述刚,原名刘世模,安徽省金寨县斑竹园镇人。1927年参加革命,在红军时期,他曾任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副军长,1952年6月4日在武汉病逝。血与火的历练造就了他刚正不阿的品格,共产党员的坦荡和坚定的革命信念,清廉如钢的家风,在他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展露无遗。许世友曾说,刘述刚善于分析,敢于进言,足智多谋,指挥果断又细心,是个好搭档!积劳成疾、英年早逝。他短暂的人生是波澜壮阔的,他忠于革命、忠于党和人民,顾全大局,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大写的人:党性极强

刘述刚在延安抗大学习 期间曾受到不公正对待,但他并没有因为"抗大风波"而蒙冤低沉,始终坚持战斗在一线。1948年3月,东北人民解放军转战到沈阳,国民党军集中兵力40万,与我军在四平展开决战。时任7纵12师师长的刘述刚不顾高烧40度的生命危险,躺在担架上继续指挥部队战斗。在3月12日战斗中,他率部由西南方进入四平市区,配合兄弟部队全歼国民党守军1.9万人,指挥突击队将红旗插上四平城头。在四平持续半个月的指挥作战,导致他原来患有的肺病日渐加重,直到大口咳血,生命垂危,但他依然坚持不下火线。师部领导劝他赶快到后方休息,让战士把他抬下去,他发火了,按住担架不许战 士动,边咳血边吼道:“战斗没有结束,谁都不能抬我下去,除非我死了!”最后“四野”总部来电报命令他治疗和休养,才不得不离开战场。期间,组织安排他到前苏联养病,但他不愿麻烦组织。

红军时期,王宏坤将军是红四军军长,刘述刚是副军长。1950年初,王宏坤埋怨他说:“世模,你和李先念、王树声、张才千还有很多同志熟悉,都在武汉。有困难为什不找他们。”刘述刚说:“你们很忙,国家也很困难。不用为我太操心。”1950年,刘述刚全家回到了魂牵梦萦的大别山深处的老家金寨。这里的田间小路,山峦丛林, 红军遗址的标语、弹孔,仿佛诉说着当年红旗满天、硝烟弥漫的情景。刘述刚小时候家里穷,没钱上学,很小就被送到漆家店跟一位姓彭的裁缝师傅当学徒。这次他特地跑到几十里外的漆家店看望教他裁缝手艺的彭师傅。刘述刚非常尊敬他的师傅,嘘寒问暖,情真意切。后来,他对孩子们说,感恩和尊师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刘述刚的孩子们都说,是父亲的教育使得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渐渐懂得许多做人的深刻道理。

吃栗子也要“讲规矩”

刘述刚爱护革命的财产,模范地遵守着经济制度。1946年,他在辽吉五分区时,供给困难,新棉衣少不够发,他亲自到一个排里去发棉衣。这个排只领到13套棉衣,大家说不够。刘述刚就逐个检查 战士的衣服,看见有旧棉衣的、就说服他穿旧的;有的战士棉衣破了的,就说服他缝补一下再穿,结果棉衣还剩了一套,为革命节省了物 资。作为一个高级首长,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他休养的几年中 他从来没有自己批条子要东西,也从不为个人生活问题要求照顾。还有一年冬天,因为家里的被子实在太旧,没法御寒,刘述刚头了两床被,他盖一床四斤的,他爱人和孩子盖一床六斤的,他严格地遵守着国家的规定,只许爱人报销他盖的那床四斤的被子费用。

刘述刚要求孩子们从小树立起守规矩的理念,即使是在买栗子这 样的小事上。为了培养女儿小荣做点力所能及的家务,每天给她一毛 钱去街上买栗子回来大家吃。还是小孩子的小荣子每次就悄悄留下两颗,等晚上自己独享。大儿子小宝子看到了,也积极要求去买栗子。他买好栗子便把外衣上两个小口袋装的满满的,然后快速跑回家。他 双手捧着只剩半袋的栗子说:“妈妈,栗子买回来了!”然后眼睛不自觉地迅速左右看看那鼓鼓的两个小口袋,刘述刚和李平一看就明白了,他笑着对小宝子说:“来来来,看看小宝子口袋里装的是什么?”被看穿把戏的小宝子红着脸说:“我学姐姐的。”刘述刚拉着他们俩的手说:“家里还有这么多人,好东两应该要跟大家分享不能只想自己多吃多占,那样可不好。你们从小就要学规矩,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做任何事要想到大家。今天的事你们做错了,以后要改,改了就是好孩子。做错事不可怕,可怕的是爸爸妈妈如果不闻不问,小错得不到纠正,坏习惯就养成了,那可就是爸爸妈妈的失职。”

没有像样的被子

在20多年的革命斗争中,刘述刚对作战任务从不打折扣,但在生活上,却对自己和家人特别苛刻,一直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

刘述刚的家人提及,这位高级将领甚至没有一床像样的被子。在解放战争时期,他率部挺进东北。东北冬天天气很冷,他于1940年结婚时用的被子太旧太薄,不能御寒。刘述刚就想了个办法,把炕烧热一点,被子一半垫着,一半盖着,将就睡觉。不料热炕把被子烧了一半,他只得裹着大衣睡。周围的同志实在看不过去了,才给他领了一床被。烧剩下来的那半床被,他爱人李平同志想拆了给孩子做衣服, 他怎么也不让,叫李平缝缝补补,领了些棉花,又勉强做成了一床被,一直盖到去世。

刘述刚指挥过无数次胜利的战斗,但直到1946年,他还没有一 块手表。那年3月,上级调他任辽吉一分区司令员,当时辽吉军区政 治委员陶铸送他去一分区。路上见他好几次向警卫员询问时间,陶政委才发觉他没有表,就把自己的一只怀表送给了他。这只表他一直用到去世,曾修理过好几次,表壳已经陈旧得发黑了,他仍像宝贝一样爱惜。

不仅手表如此,他的衬衣、衬裤、马搭子……破了,烂了,总不舍得丢,因为他怕丢了又要向公家领,于是在前方就叫警卫员补,在后方就叫爱人补。他去世的前一天,还对李平说:“去年的皮鞋还保存的很好,今年再发皮鞋,我可以不要领了"。

解放后,虽然部队后勤保障有了改善,但刘述刚仍然保持战争 年代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对家人更是严格要求,经常教育孩子要 自强自立、生活要俭朴。刘述刚学过裁缝,他家孩子们常穿由他动手改过的旧衣裤。他爱人看到他近乎刻薄“吝啬”的生活,想请组织帮助解决点实际问题时,他总说:“那么多干部,组织怎么都能照顾得过来呢?"

给女儿读书“开小灶”

刘述刚跟共和国绝大多数“泥腿子将军”一样,出生在一个异常贫苦的底层家庭。他的父亲刘作立是个普普通通的大别山佃户,母亲只被人唤作“周氏”没有留下具体的名字。夫妻俩共生育了8个孩子。

刘述刚是刘家第四个儿子。为了养家糊口,父亲刘作立租种大地主的贫瘠山田。一年到头风里雨里,起早贪黑,可是到年底大部分所得都交了田租,一家人还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刘述刚到了适学年纪,连饭都吃不饱的家里没有多余的钱供他上学。为了生计,刘述刚9岁开始给人放牛,14岁那一年被父亲送去学做裁缝。

刘述刚17岁参加革命时,还是斗大字不识的文盲。参加红军后,他深刻体会到了革命不是单靠闭眼打杀就能成功,必须不断学习,才能坚持革命到胜利。没有上过一天学的刘述刚利用打仗和行军间隙时间学习军事和文化知识,凭着自己的聪慧与刻苦,到1933年7月任红四军副军长兼十二师师长时,就能流利地口授电文,配置火力,谋划对策,发表讲演,把十二师的人马组织的井井有条。他从战士,到师长、再到副军长, 一步一个脚印,成为红四方面军的高级将领。

据孩子们回忆,父亲很重视他们的学习问题。他认为,小孩子的 行为习惯和品格是需要父母从小言传身教和耐心灌输的。所以在刘述刚养病那段日子里,他有空就和孩子们讲述自己的经历,让孩子们能够从自己的身上亲身领悟到学习文化和个人努力的重要性。

刘述刚大女儿刘荣后来能写出漂亮的字,就是从小打下的基础。大女儿过去身体不太好,后来好些了就整天在外面玩。刘述刚说:“小荣子身体好了,别乱跑,还是先到附近的地方小学校读半个学期的书为好。”后来,他就把大女儿送到附近的武汉市第二十六小学念书。女儿每天放学回来除了做完老师给的作业外,刘述刚又另加了作业,规定她每天用毛笔写两篇小字和一篇大字,写不完不准出去玩。刘述刚语重心长地对她说:“新中国成立了,需要有文化的人去建设。你是家中的老大,更要带好头,做好榜样。”

后来,刘述刚子女们深情地回忆父亲,"一晃一甲子。兄弟姐妹们也都慢慢步入晚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年龄的增长,我们更加了解了父亲那个年代。爸爸和他的战友们用自己一生的奋斗和人格,为我们树立了一座巍峨的英雄丰碑。父亲的优秀品质,让我们终身受用。我们牢记:一是不要将父亲的功劳记在自己的账簿上;二是要依靠自己去生活,不要迷失人生的方向。父亲的经历告诉我们,人的价值不 在寿命长短,而在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人生十分短暂,我们应珍惜每一寸光阴,多做一点于事业、于社会有益的事情,做一个正直、坚强、自立、宽容的人。”

标签:
关联信息